

随着新的开学季到来,希中两国在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方面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希腊汉学中心在位于科孚岛的伊奥尼亚大学正式揭牌运营。
这间中心是希腊乃至欧盟历史上首个由中外高校(北京语言大学与伊奥尼亚大学)联合设立的汉学研究中心,旨在培养汉学和中国研究领域的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
相比传统汉学机构,中心推介的一大项目强调了“遗产保护”这一关键词——中国—希腊文化遗产保护双学位博士项目是希腊历史上第一个针对中国与希腊遗产保护及文化研究相关的高等人才培育项目。
这样看来,希腊汉学中心的成立不仅成为两国在汉学、中国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更使得两国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上更加深入,为两国遗产保护输送人才与智慧。
作为东西方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中希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两国的世界遗产数目也在全球位居前列:今年7月底,“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9项;而随着伊庇鲁斯的平多斯山上的传统村落——扎戈罗乔里亚村落(Zagorochoria)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希腊的世界遗产总数也达到了19项。
今年9月27至29日,希腊还将庆祝一年一度的欧洲遗产日,主题是“追踪遗产的路线、网络和联系”。在此背景下,希腊汉学中心的成立颇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为遗产保护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学术和交流平台。比如,希腊在考古遗址、古建筑保护方面经验丰富: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修复工作,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手工艺,修复时注重原材料的使用;而中国则在大型遗址管理和数字化保护技术上实现重要进展,如利用3D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修复、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两者的合作将推动两国、欧洲乃至全球遗产保护实践的进步。
其次,相应的项目成为吸引并培育人才的摇篮。不但能为希腊学生和学者提供学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机会,同时为中国学者了解希腊的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打开通道,进而输送更多融合中希两国智慧的精英人才,为遗产保护领域注入新鲜血液。
最后,该平台的落成也体现出对文化多样性和全球遗产价值的重视。如此的跨国合作培养不仅有利于双方在遗产保护领域互通有无,也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形成更广泛的全球共识。
得益于此,希腊汉学中心的人才可栖,中希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亦可期。
(文/毕芯)
(李新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