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华语要闻
【短评】希腊关闭750多所学校,这不只是教育圈的事

希腊官方近日宣布了2025—2026学年将关闭750多所学校的消息,因其未能达到15名学生的最低入学人数要求。这些学校占到全国学校总数的5%以上,主要是小学、幼儿园以及少量中学,不仅包含农村和岛屿地区的学校,也包含一些城市的。

这不只是教育圈的事儿,也是希腊人口危机、城乡发展失衡的缩影。

目前希腊的生育率在1.3左右,低于世界平均的2.1替代生育率,在欧盟中处于垫底位置,自2011年以来每年的死亡人数都比出生人数多。

追本溯源,主要是经济危机闹腾的。2010年债务危机后,很多年轻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大钱没有小钱不缺,干脆及时行乐,推迟结婚、放弃生育成为常态。2011年以来,已有几十万高学历年轻人选择去国外“讨生活”。留在国内的年轻人,很多选择扎堆雅典、萨洛尼卡等大型城市。

关闭750多所学校,的确能立竿见影地节省资源,不过后遗症也不少。

关闭学校意味着在家门口上学不再可能,要么孩子们长途跋涉,要么父母们选择搬家,都很无奈。何况学校不只是教育场所,也承载着文化中心、精神纽带等功能。学校关停了,商业店铺、诊所,甚至整个社区都可能跟着衰退,形成“无人愿留—学校关闭—更多人离开”的恶性循环。再者,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学校扮演着语言文化传承的角色,学校关闭,丢的远不止读书声。

人口危机和城乡失衡是国家不可忽视的隐忧。政府在关闭学校的同时,也应看到背后潜藏的危机,拿出更灵活、更智慧的应对方式。

比如是否可以探讨“共享学校”模式或线上教育方案,尽量留住偏远地区的人口。日本德岛县三好市把10多所废弃乡村学校改造为特色民宿、咖啡馆、博物馆,既展示了本地文化,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日本的作业,希腊不妨抄下。毕竟,希腊的海岛风光不差、文化底子也厚,让空教室变网红打卡点并非痴人说梦。种下梧桐树,何愁凤不来?当偏远地方有了烟火气,自然也会吸引更多人。

要扭转人口下滑颓势,希腊同样还要施展“硬功夫”“软实力”。硬的方面,希腊要千方百计拼经济,尤其加大对数字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投入,留住年轻人。软的方面,在待遇、福利上加大对流出青年吸引力度的同时,借鉴瑞典等国经验,推出充足育儿假、生育补贴、住房优惠等生育支持政策,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

当然,借移民解决人口问题也是西方国家常用的模式。希腊近年也将移民视为 “救命稻草”。不过,这步棋能否持续,考验的是希腊政府能否在接纳外来移民和保障本土民众利益之间找准平衡点。(席音/文)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李新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