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华语要闻
【短评】从“打卡”到“装箱” “中国购”何以火爆?

金发碧眼的游客在义乌与店家用翻译软件讨价还价,美国消费者肉身越洋去中国“反向扫货”,迪拜“土豪”把中国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塞满货运集装箱……中国文旅市场正上演一场从单纯的“中国游”向“中国购”的深度消费模式转变。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921.5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40.2%。中国4月的全国消费数据也显示,外国游客在餐饮、文旅、零售等领域的交叉消费占比提升至45%。免签政策稳健推进、持续简化赴华签证流程,尤其是推出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创新措施,还有支付便利化升级,这些系统性改革使“China Travel”从单纯的旅游概念升级为涵盖商贸、文化、科技的综合品牌,为“中国购”提供全方位支撑,进而出现了“体验消费”“反向代购”等现象。

“中国购”热潮的背后,是文化认同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此前,海外游客到中国旅游打卡,必买的可能只有大熊猫玩偶和茶叶。但现在,他们旅行箱里的纪念品已改头换面,从上海豫园的传统手工艺品到深圳的智能穿戴设备,从在景德镇亲手制作的陶器到杭州丝绸博物馆里量身定制的旗袍,中国文化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成了他们的心头好。

从“中国游”到“中国购”的变革,意义远超表面的消费数据增长。它不仅带动中国旅游、零售、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更让世界被“神秘东方力量”所震撼。

当外国游客拖着装满商品的行李箱登上返程航班时,他们也成为中国文化和品牌的“移动代言人”。TikTok上“中国购物开箱视频”播放量可观,中国商品凭借独特的设计,成功拿捏了海外消费者的喜好,也促进了更多“剁手党”到中国“买买买”。

过去,“中国制造”常被视为廉价商品的代名词,而如今展示给世界的“新奇好物”,也展现了中国的创新创造,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最近,淘宝、敦煌网等多个中国购物App下载量冲上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下载榜前列,足以证明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巨大吸引力。

从“中国游”到“中国购”不止于经济账本,更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脚,如何将这一趋势转化为持久的竞争优势,未来仍需要从政策完善、产品创新、服务提升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培育中国品牌国际化能力,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持续消费IP。(文/森森 )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李新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