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中秋节是传统节,年轻人们却有自己的“传统节奏”。古代关于中秋的仪式感是赏月、观灯、游园、吃月饼,如今,这些传统又被年青一代玩儿出“新节奏”。
吃联名月饼:吃的是饼,品的是文化
中新社报道,节气、甲骨文、青铜器,玉鸟、玉凤、白玉鹿……体现文化底蕴或传统文化的“文化馅”月饼,是当下月饼消费市场的宠儿,代表乡土文化的老式月饼也是代表。
河南安阳殷墟今年推出的具有殷墟文化特色的文创月饼备受青睐。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都城。殷墟文创月饼礼盒有“殷商星月”“殷·月”两款,将节气、甲骨文、青铜器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殷墟企划部工作人员介绍,两款礼盒均为青绿色,体现商代青铜文化。内置的木质刀叉餐具,取自殷墟博物馆馆藏文物亚长铜手形器和铜内玉骹矛造型,极具殷墟文化特色。“殷商星月”外观还原殷墟博物馆造型,圆月、紫薇花、甲骨文等元素呈于盒盖,内附赠一幅从“甲骨占卜观星”汲取灵感绘制而成的星相图。“殷·月”外观还原青铜酒器提梁卣造型,内部月饼小盒印着亚长牛尊、妇好玉凤等殷墟出土文物造型。
眼下,博物馆依托文化IP与商家联动推出月饼产品在各地已是潮流。例如苏州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均将馆藏文物图案印于月饼之上。
“近年来,以文创月饼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热销,折射出消费者更关注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表达、更注重产品与个人之间的情绪链接、更期望产品具有‘颜值’与‘实力’并存的高性价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宋朝丽认为,博物馆文创月饼凭借文化属性、创意属性和个性表达而“出圈”,好吃、好看、好玩还能学到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故而赢得消费者青睐。
殷墟文创月饼造型和口味也十分新颖,6种颜色源于秋季6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殷墟景区供图)
找“月亮搭子”:独在异乡不孤单与尔共婵娟
在中秋赏月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仪式感。然而,不少人由于工作、学习原因,难以和家人团聚。纵观各地,“找月亮搭子”成为今年中秋的一股新风潮。
李夏在浙江绍兴上大学,考虑到马上迎来国庆假期,今年中秋她没回老家重庆。独在异乡,却并不孤单,她在网上找到了一位本地姑娘,两人一拍即合一起追月。“这轮大月亮,追得值!”夜幕降临,浙江绍兴古城北入口的城墙边,直径5米的“巨型月亮”装置亮起,十余只萌兔趴在周围,浪漫的氛围吸引了“00后”李夏和她的新“搭子”驻足留影。
在某网络社交平台,“找月亮搭子”话题火热,网友们纷纷拿出月色、月亮摄影作品,互换追月心得。一位热爱拍天空的摄影博主受访时表示,月亮是他最喜欢拍摄的题材,皎洁的月光与水、山、树、人都能形成别致风景,“不少人还给我留言,希望能当他们的‘搭子’,给他们拍照”。
作为新的社交方式,“找月亮搭子”可以让年轻人在传统节日里感受到更多陪伴。但纵观中秋假期,受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影响,华东地区风雨强劲,不少地方月色难觅。
中秋假期第一天,在江西省余干县,一群年轻人在体验制作非遗漆扇。(图片来源:韩海建 摄)
玩儿国潮“六艺”:“祖宗严选”欢乐多
将大漆滴入水桶中,缓缓放入团扇轻摇旋转,水波荡漾间,斑斓图案便呈现在扇面上。与好友一起体验制作非遗漆扇,令江西“90后”吴雨霄的这个中秋假期多了几分古韵。吴雨霄向中新社记者介绍制作漆扇的窍门。她说,同以往吃月饼、赏花灯等中秋习俗不一样,制作漆扇让其感受到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年轻人中大受追捧。今年中秋假期,年轻人流行“国潮范”玩法,非遗手工、新中式全家福、古代“君子六艺”等在中秋佳节焕发新生机。
美团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八月以来,非遗手工搜索量同比增长342%,新中式全家福搜索量同比增长484%,射箭、马术、琵琶培训、古琴培训搜索量倍数级上涨。
中秋佳节,承载着中国人对“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希冀。“孩子爸爸在外地工作,我节前通过线上平台预约了一套全家福,趁着假期定格团圆瞬间。”拍一组新中式全家福,成为南昌“Z世代”宝妈谭梦玲的中秋假期新体验。在谭梦玲看来,新中式全家福融合了中式元素与现代审美,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年轻人追求简约自然的生活态度。
相较于新中式,飘逸大方的汉服更加精准戳中了江西高中生张万芳的审美。在中秋假期一场古风活动中,这位17岁姑娘身穿素雅汉服,伏案在许愿卡上一笔一画写下美好祈福,抬首回眸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我平时很喜欢‘国潮’古风,这次中秋活动让我对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她说。
面对年轻人新玩法,中国多地推出“国潮”味十足的“中秋之约”。例如,江西望仙谷景区举办国风民乐节、湖北武汉园博园推出主打古风“国潮”的游园活动、江苏扬州围绕“中式夜游”举行特色文旅活动……
南昌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戴庆锋表示,中秋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符号,浸润在文化自信中的中国年轻人,更倾向于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去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