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华语要闻
留粤港人达53万议员倡扩大跨境医疗服务
议员建议政府委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扩大服务范围,让服务在粤医管局港人的「特别支援计划」恒常化。(大公文汇全媒体资料图片)

大公文汇全媒体报道,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跨境医疗服务需求增多。政府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已有逾53万名本港居民在广东省逗留半年或以上,占全港人口约6%。多位立法会议员认为政府应推动跨境医疗合作,建议委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将协调身处广东的医管局病患者的「特别支援计划」恒常化,扩大服务范围,并让长时间轮候公立医院服务的病人可透过计划到内地指定医院求诊。

工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黄国今天(24日)在立法会提出议员议案时表示,香港医疗正处于「三输」局面,公立医院排长龙,病人看病难;政府医疗开支年年增加,但成效不彰;前线医护人员工作量多,压力大。为便利港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政府应积极推动跨境医疗合作,提高医疗福利可携性,如委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身在广东省的医院管理局慢性病患者推出的特别支援计划恒常化,扩大计划的服务范围至专科手术,以及逐步扩大计划至大湾区九市的三甲医院,让长时间轮候香港公营医疗服务的病人,可透过计划到内地指定医院求诊,令港人享受到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成果,让市民有更多选择。

除了将「特别支援计划」恒常化,黄国建议扩大计划服务范围至专科手术,以及逐步扩大计划至大湾区九市的三甲医院。(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冯沛贤摄)

新社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陈勇在修正案发言中表示,近年越来越多港人选择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及澳门居住,政策应同时涵盖澳门方面,建议特别支援计划恒常化,并扩大至大湾区九市的三甲医院及澳门的主要医院;开设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救护服务机制,于特定口岸设立跨境救护车专属通道,让有需要的伤病者无须于口岸换乘救护车便可直达医院接受治疗;扩大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至大湾区及澳门主要医院;并研究资助大湾区港人长者购买内地基本医疗保险。

招商局港口董事总经理、立法会议员严刚关注香港大湾区医疗互通互用的问题。他指出,大湾区是香港未来持续发展的合作区域,可是长者医疗券只适用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议政府应该扩大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至大湾区及澳门主要医院;推动大湾区病患者的病理报告与医疗检测报告互认互通,逐步扩大「港澳药械通」的适用范围,为推动大湾区医疗保险互通互用进行协商。

立法会议员杨永杰表示,过去内地推动改革,破解病人求药的困局,令天价药变平民药,认为善用大湾区医疗服务是香港医疗出路,纾缓「看病难」的问题。过去两三十年,国家医疗水平逐步走向顶尖,今年9月深圳市政府推出《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将三甲标准同国际标准融合,市民对内地三甲医院有信心,而且医疗费用比香港便宜,建议政府争取进一步扩宽「药械通」涵盖药物及医疗仪器范围,增加更多试点医院,让两地用药一致,令医疗同质化、一体化,提升大湾区医疗水平,设立跨境结算机制,实现医疗、药物跟人走,探索跨境转院、急救转运的方式,令衔接更加顺畅。

卢宠茂指国家一直重视大湾区医疗交流,政府继续评估及监察医疗券在港大深圳医院的使用成效。(直播截图)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回应时表示,国家重视大湾区医疗交流,在他加入政府前,他一直在港大深圳医院出任院长接近六年,亲身体会到大湾区庞大的发展机遇。政府会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增加香港与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医疗创新及合作,推动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的政策措施。

大湾区使用长者医疗券方面,卢宠茂表示,政府继续评估及监察医疗券在港大深圳医院的使用成效,未来不但会探索如何「做阔」,而且可以「做深」,涵盖更多适合的医疗机构和更多医疗服务。至于电子病历纪录跨境使用,卢宠茂指因应医管局病人的特别支援计划,为了让慢性病人有更高质素的覆诊治疗,政府作出特别安排,在获得病人同意及授权的情况下,帮助病人按照其意愿,将他们的「医健通」病历纪录转交至港大深圳医院,让他们跟进诊症和覆诊时,特别是药物方面,可以有更准确的信息,确保他们的医疗质素和安全。

至于香港与澳门的医疗合作上,卢宠茂指政府早于2007年与澳门签订合作关系,包括医护专业人员培训及医院管理交流,澳门仍有相当多病人转介往香港,促进医疗水平及服务得所持续上升,并有人才交流培训,政府将会继续深化大湾区及澳门的健康机构方面合作,为两地居民得到适切医疗服务。

相关议员议案修正案最终获在席议员过半数赞成下通过。

分享到: